124644769962 (2)  

 

看著最近的藝術大學併校議題,讓我想到,我曾在2011年四月訪問過南藝創校校長漢寶德先生談論創校原始初衷,訪談過程中,他不只一次陳述獨立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大學教育、技職教育、藝術教育的方法和方向原本就不同,硬是要整合在一起可能短暫看起來得到許多,實際上失去得更多。


--------

進德修藝之門:探訪獨立藝術教育的可能性
文︱李欣恬(刊載於《MUZIK》No.52四月號)

漢寶德,國立臺南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校長及創立者,知名建築師與教育家,在他的構想藍圖中,南藝會是一座獨特且精緻的學校,以研究所為主,並試圖加強當年臺灣藝術教育之不足,因而創立了許多國內前所未有的系所,包括音像紀錄研究所、音像管理所、博物館學與古蹟維護研究所,及七年一貫制音樂系和七年一貫制中國音樂系等。曾到過南藝遊覽的人,一定為其特殊建築和優美風景深深著迷,這也是漢寶德以建築師身份所建造出來的──自中國大陸運來的三座宋朝古橋,職務宿舍沿岸的垂柳彎彎──所謂的江南風光也不過如此,而學校後山烏山頭水庫的半自然景觀,更是被學生封為「小三峽」,有趣的是,「小三峽」磁場特殊,傳聞有學生曾經在此看到幽浮……。在這麼一所特別的學校裡,當教育走到一個體制的環節,這所學生人數少且腹地廣大的校園,一直在走別人尚未走過的路,不斷創立獨特學制及頗具實驗性質的科系……《MUZIK》特地邀請漢寶德先生與我們一起分享當時創立南藝的經過,以及為什麼會有七年一貫制音樂系、中國音樂系和大學部應用音樂的誕生。

與土地結合的藝術學院南藝的誕生,主要是政府政策使然,當時雲林縣、嘉義縣和臺南縣皆提供土地希望能建立大學,最後這所大學落在嘉義縣,也就是現在的中正大學,但雲林縣和臺南縣也希望可以有大學,因此政府隨後也在雲林設了雲林技術學院(現雲林科技大學),臺南縣設立了現在的南藝。漢寶德說,「之所以設立藝術學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毛高文部長對藝術教育非常有興趣,他找了當時在科博館任職的漢寶德,希望能由他籌備這所學校。毛部長當時希望能做一所很好的藝術學院,要有大學校的規模,但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後,又拖了一段時間,計畫有變動的可能性,因為原始校地臺南縣政府因為沒有爭取到大學,所以打算將地回收,最後提供的地區是烏山頭水庫旁的狹長型山坡地。」但有鑑於高度隆起的山坡地,很難大興土木整平,因此,小組希望能再徵收兩塊平地,經過當時臺南縣縣長的大力協助,解決了校地和交通問題,後來真正順利建校,已是籌備小組成立兩年後的事了。

兩年後,隨著毛部長卸任,郭為藩部長上任,郭部長對這所身處偏遠的學校不免有點擔憂,也曾提議是否要將其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併?辦校實難,在深山裡建校更是不容易,郭部長的考量其來有自。但漢寶德認為,和大學合併,一來教育資源會被濃縮得更少,二來,當進入大學體制裡,是否也也意味著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本質?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否則不如不做漢寶德一向喜歡挑戰,越有困難度的,他越想要挑戰。他抱持著不辦則矣,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心接下校長的位置。他也將他的想法傳達給教育部。在世界上「藝術學院」是一個特殊的教育體制,學生進了藝術學院,通常都不大容易成名,那些成名的藝術家,卻也大都沒有受過所謂的「高等教育」,這非常弔詭,但也是事實,所以一所藝術學院,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則一點意義也沒有。在漢寶德的想法裡,在南部的藝術學院,不該用和北部競爭的出發點去做發想,而是要看國際藝術發展趨勢,從臺灣看臺北和臺南,或許會有所謂的城鄉差距,但是從國際上來看,臺北和臺南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只看臺灣,要看全世界。加上當時的大學有許多,但是研究所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費減縮,因此,漢寶德決定將南藝的目標設定為以研究所為主的小學校。辦一所學校,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廣大的校地,到這裡來接受和外界不太一樣的教育,學生人數約莫五、六百人,學生皆是受過大學教育後前來,以訓練培養藝術家為主,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建立一座很精緻的學校,這是漢寶德之於南藝最初的構想。

在被問到為何會成立應用音樂系時,漢寶德說:「大學部的成立並不在我原始規劃藍圖之中。」最初的南藝並沒有大學部,僅有七年一貫制音樂系,隨後有了七年一貫中國音樂系,這所學校原始構想,僅有高中生和研究生。七年一貫制音樂系的成立也非常不容易,當時國內並沒有這樣子的制度,在向教育部申請時,也是費了好一番功夫才讓教育部認同這樣的學制。而又是為何成立七年一貫制音樂系呢?漢寶德陳述道,關於演奏,是需要一貫的養成的,若能直接從高中念到大學,不需要煩惱大學升學問題,更可以專注地練琴。至於為什麼在一開始只招收鋼琴和弦樂,漢寶德表示,由於學校地點偏遠,當時教授又不多,資源必須集中,這兩項樂器也比較好找老師,這是當時的考量。

然而,環境是一直在改變的,南藝在漢寶德卸任之後,教育部認為南藝學生人數和資源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學校必須再多招收學生,這也是大學部的應用音樂系和藝術史學系順應而生的原因。應用音樂系的原始構想是漢寶德提出來的,但是並沒有成為一個具體的雛型,漢寶德原始構想做的是「大眾音樂系」,他坦言,他並不是一位懂音樂的人,但是他觀察到一個現象,也對此疑問很久;現今社會對音樂的需要,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大眾音樂(Popular Music),但卻沒有一所學校專門教這些東西,大部分音樂系所教導的是需求量較少的古典樂,「不是說古典樂不好,但為什麼我們不能強化大眾音樂,將它做有系統的訓練?」這是漢寶德提出的疑問,但一切都僅止於內部討論階段,就在漢寶德卸任後不久,南藝便成立了以音樂創作組、音樂工程組、音樂行政組為主的「應用音樂系」。

大學教育或是技職教育,其主張為全人教育,通常是不包含藝術教育的,世界上古老的大學,如:牛津、劍橋與哈佛,並沒有所謂的藝術學院,他們認定大學教育的本質是讓年輕人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及充足知識的社會人。技職教育的目的則是訓練一些擁有專門技巧職業領域的人,和真正大學教育不同。研究所教育又和大學教育不一樣,當你受過大學教育,進入研究所,選擇你想選擇的職業,接受專業訓練之後,出來後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除此之外,東西文化也大不同,歐洲的藝術教育並不隸屬於教育部,而是文化部,這又是另外一個系統,但他們的大學教育比較注重完人思考,技職教育才會和工作做聯想。進德修藝南藝校門氣勢磅礡的銅鏡廣場,以及金碧輝煌的校徽雙鑾鳳,代表著永恆的創校精神。現在的南藝,或許已不再符合當年所設立的理想,順應時代潮流變化,似乎是不得不的改變,而藝術教育也必須與社會脈動鍊結,但「進德修藝之門」的精神,將會是每一位南藝人奉行與存在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欣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